2018年的光伏过得如何
时间:2019-01-04 来源:admin
变,是贯穿新能源2018年的主题。以“5·31新政”为界,光伏行业经历冰火两重天,光伏装机在经历野蛮生长后全面进入调整期,在政策面前呈现出的敏感、脆弱,意味着这一产业还未真正成熟。2018年6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自5月31日起,普通地面电站与“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分布式电站电价双双下调0.05元/千瓦时,年度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也暂不新增。
市场震荡,哀鸿遍野,中国光伏在“儿童节”迎来了“成人礼”。6月5日,11位光伏企业“掌门人”联名上书,提出“给予已经合法批准开建的项目一定的缓冲期”、“降低规模幅度不应过大,要考虑行业现状”等一系列建议;《通知》发布后首个开盘日,光伏上市企业市值蒸发约300亿元,5个月市值损失逾3000亿元;受下游收窄倒逼,上游硅料、电池、组件等环节的主要产品价格无一例外都在下探;国内市场整体萎缩,产能利用率低下,光伏企业“减产潮”、“停产潮”来袭。规模控制、补贴退坡的脚步比最乐观的预期更早、更急。第一时间的焦虑与惶恐过后,光伏行业更要思考长远的发展路径,产业发展从粗放式向精细化的转变已然箭在弦上。从拼规模、靠补贴到拼质量、重效益,“5·31新政”对中国光伏有如当头棒喝,但也醍醐灌顶,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正在来临。
10月9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三部委在“5·31新政”百天过后出台过渡期政策,明确2018年5月31日之前已备案、开工建设的户用光伏电站和已经纳入2017年及以前建设规模范围的普通光伏电站,只要在6月30日之前并网投运,补贴标准便维持不变。虽然打了“补丁”,但行业仍需警醒:告别补贴、面向市场实乃大势所趋。“5·31新政”如暴风骤雨,急而滂沱却不失为甘霖,中国光伏企业必“苦练内功”、“提质增效”,才能迎来雨后彩虹。
本该于2017年开标的项目拖至2018年初才启动,首次引入技术领跑基地建设,并最终确定为以10个应用领跑基地和3个技术领跑基地形式招标。技术准入门槛显著提升:应用领跑基地比2018年光伏电池制造规范要求的市场准入标准提高了2个百分点,技术领跑基地更是高出3.7个百分点。第三批“领跑者”基地在推进过程中也遭遇接二连三的意外。青海格尔木、德令哈基地受相关土地政策影响,暂停之后重启;山西大同基地不按文件标准打分、不按评优结果推荐,废标之后重评。好事多磨。在纠偏、重整之后,第三批“领跑者”也给出了前所未有的“领跑”成绩。青海格尔木基地0.31元/千瓦时的中标价格再次刷新国内光伏电站最低电价纪录,平价上网近在眼前。技术不断优化升级、电力送出工程建设和消纳条件改善、土地成本进一步压缩,“平价上网”的道路上,光伏“领跑者”计划着实功不可没。在调控光伏发展规模的大背景下,光伏领跑者计划依旧享有发展空间。中国光伏期待通过“领跑”带动“长跑”,带动整个行业跑赢“平价上网”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1月,美国确认通过201法案,将对光伏电池片组件在既有反倾销与反补贴税率基础上增加201关税:2018年税率30%,未来4年每年递减5%,且每年将有2.5GW的进口电池片或组件拥有豁免权。与此前仅针对中国的“双反”不同,该税针对向美国出口光伏电池、组件的所有国家,这使得我国光伏企业或提前抢占份额,或选择在美建厂。祸不单行。2018年6月,美国在已经批准了的301案下818条产品线清单中,又加入了另284条产品线。这意味着将有更大范围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需要被审查,有可能被加征25%的关税。
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市场已不是我国光伏产业的唯一城池,且其发展成减缓趋势。据美国光伏协会SEIA与GTM的联合报告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美国光伏装机2.3GW,同比下降9%,与第一季度相比下降7%。在201条款实施后的4个月,我国组件出口海外的价格即在“5·31新政”所引起的国内需求急降影响下持续走低,尽管进口光伏产品需要交纳30%的关税,但美国第二季度光伏组件的市场平均售价仅为0.42美元/瓦,达到了一年以来最低水平。自2016年起,美国市场在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份额占比中逐年下降;加之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南非、墨西哥、东南亚等市场崛起,我国光伏产品正在向新兴市场转移,呈现星火燎原之势。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组件海外出货量高达29吉瓦,较去年19.6吉瓦增长48%。总的看来,美国“双反”对我国光伏企业的影响十分有限。
如果说2017年我国分布式光伏发展驶上了高速路,2018年则是实现了对集中式光伏的“弯道超车”。2018年第一季度,国内新增地面光伏电站197万千瓦,同比下降64%;分布式光伏电站新增768.5万千瓦,同比增长217%。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首次超过集中式光伏并达到后者的3.8倍。作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分布式光伏正在以多样化的应用模式抢占市场。工商业侧、户用侧、村级扶贫、微电网等消费场景为分布式光伏勾勒出广阔的市场空间,并带动了相关制造、设计、安装、运维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发展。即使是“5·31新政”后,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电量度电补贴标准降低0.05元,但市场反应依旧热情。2018年第三季度,我国光伏电站新增装机1740万千瓦,同比减少37%;分布式光伏新增1714万千瓦,同比增长12%,几乎同集中式光伏并驾齐驱;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分布式光伏装机已达4680万千瓦。这个数值正逐渐逼近“十三五”规划的“2020年分布式光伏装机60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由于分布式光伏准入门槛相对偏低,众多企业争相进入,热闹背后难掩融资艰难、质量参差不齐、运维水平偏低等问题。
放眼全国832个贫困县,其中451个县的年均有效光照时间超过1100小时,具备发展光伏发电的先天条件。光伏扶贫作为国家“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正在借助阳光的能量驱散贫困的阴霾。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和保障农村能源供应方面,光伏扶贫收效卓著。近几年,我国光伏产业经过飞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就,但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波动性较大,导致利用率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要想可持续发展,光伏产业不能只靠自己做大做强,需借助储能的力量克服难题,实现转型升级。作为政策主导型行业,相关政策的出台对于市场的影响较大,如“5·31新政”出台后,对光伏为单一主业的企业来说,冲击相对较强,而拓展业务领域,或形成双主业发展格局,无疑是光伏企业的可选自救之路。(中国能源报编辑部策划 执笔人丨 姚金楠 董梓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