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瑞达<

猎头资讯

首页 > 猎头资讯 > 环保节能资讯

环保节能资讯

环保猎头资讯2017年中国环境保护产业之环境影响评价行业

时间:2018-06-28   来源:admin

 

2017年,我国环境保护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标志性工程为突破点,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环评是环境保护源头预防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部署下,生态环境部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着力转变环境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划框子、定规则、查落实,确保各项环评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1、行业发展现状

2017年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十五批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审查,共批准机构乙级资质52家、批准机构资质晋级6家、批准机构资质延续114家、批准变更机构名称87家、批准变更住所或法人209家、批准调整评价范围130家、注销资质28家、不予批准资质申请11家、不予批准资质晋级5家、降级或缩减范围52家。生态环境部还对资质证书有效期满未申请延续的69家机构资质予以注销。新批准的资质数量仅为取消或注销资质数量的53.61%,变更机构名称、住所或法人的机构数量占机构总数的32.17%,发生资质信息变动的机构次数占机构总数的70.54%,可见环评市场整体变动较大,处于震荡调整阶段。

机构数量排名前三的北京、山东、江苏占环评机构总数的23.59%,人数排名前三的北京、江苏、山东占环评工程师总人数的26.10%,均在1/4左右。北京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环评机构及环评工程师数量均稳居榜首。除北京之外,机构数量排名正是全国GDP排名前三的广东、江苏、山东。纵观环评机构与环评工程师区域分布情况,与各地经济发展现状排名高度吻合。2017年环境保护部门共公布了295项环评机构不良行为记录,71项环评机构良好行为记录。不良行为记录中,甲级资质机构32家、乙级资质机构263家。不良行为记录中,甲乙级机构的比例与甲乙级资质总数的比例大致相同;处罚类型以通报、通报批评为主,其次为限期整改6个月,两者约占记录总数的75.9%;另外市、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已成为诚信监管的主力,占56.9%

20176月至8月,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挂靠”问题的集中治理。环评机构自查阶段,发现16名环评工程师存在“挂靠”行为,131名环评工程师未如实申报从业情况;省级环保部门核查阶段,发现32家环评机构的62名环评工程师未如实申报从业情况;另外,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省级环保部门调查发现,5家机构的12名环评工程师存在“挂靠”行为。相关机构和人员均已按规定进行了处理。整治行动摸清了专职环评工程师底数,清理了“挂靠”环评工程师,发现和纠正部分环评工程师从业申报中的不规范行为。从上述环评机构及从业人员不良行为统计情况来看,近年来各级环保管理部门加强了对环评机构和人员的监管,但仍有一些单位及人员违规从业。

2017年生态环境部共受理54个建设项目环评,批准同意48个项目建设,验收合格29个建设项目。生态环境部正在建设包括环评大数据在内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平台,环评大数据由全国环评审批数据四级联网交换平台和国家环评基础数据库构成。据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统计,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通过联网报送的审批建设项目共92,325个,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区县级审批建设项目分别为33个、1296个、26,287个、64,709个,地市和区县级审批建设项目数占比98.6%,报告书、报告表分别为13,323个、79,002个,报告书与报告表的比例为15.92017年前三季度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三级环保部门共审批建设项目27,616个,2016年同期,国家级、省级、地市级三级环保部门共审批建设项目26,740个,同比增加3.3%,其中国家级减少31.3%、省级减少28.3%、地市级增加5.6%

2、市场趋势及重要动态

随着国家简政放权政策的推行,环境管理模式调整的信号明显。环评审批权限逐年下放,另外,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导致部分行业整体投资项目减少, 整个环评市场规模也在相应缩小,环评机构面临转型发展。很多机构开展“环保管家” 服务,通过扩大服务对象,深挖服务需求,延伸服务内容,增加环境咨询收入。尽管环评市场整体萎缩、环评咨询仍处于项目投产前端,环评机构可以在项目初期就合理介入项目相关环保配套设施的规划,对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 可以有效推动环境治理类业务的拓展。因此这一领域吸引了综合咨询机构或诸多上市企业的青睐。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鼓励环境咨询服务业提供全方位环境综合服务。2016年以来,中央环保督察分四批共派出31个督察组,完成了首轮督察工作;生态环境部也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督察、巡查工作。高压态势下暴露出诸多环境问题,衍生出相当规模的环境咨询服务方面的需求。环评行业正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分析梳理和预判,经历近四十年的发展, 已形成一支技术能力雄厚、知识储备全面、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在此情形下,传统环评业务将逐步向综合咨询服务转型发展。当然,这将极大地考验环评队伍的综合服务能力。

2015年以来,为适应全国新形势和党中央的新要求,规划环评思路不断创新,环保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加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的指导性文件,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评试点,强化规划环评在项目环评审批及事中事后监督管理中的指导性作用。《“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要健全与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城乡住房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部门协同推进规划环评机制。新政策文件的发布实施,强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要求,切实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推进项目环评与规划环评联动,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简称“三线一单”)约束。结合实践,战略和规划环评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生态环境部及相关科研院所在规划环评理论及技术研究方面加大了投入,规划环评战略地位逐步增强。

2017年生态环境部陆续发布22个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并于201711月发布《关于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衔接相关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切实做好两项制度的衔接,在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不断完善管理内容,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更加科学,严格污染物排放要求;在排污许可管理中,严格按照环境影响报告书()以及审批文件要求核发排污许可证,维护环评的有效性。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颁发排污许可证,环境税的开征,以及排污许可专项执法的跟进,相信排污许可制度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围绕排污许可的环境服务将越来越受到咨询机构的重视。

3 环评行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增长质量,不再过多强调增长速度,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全面调整为扩大内需、供给侧改革等新的增长方式,固定资产投资减少,加之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和环境管理模式的调整导致环评类别和环评报告内容趋于简化,作为经济的风向标,建设项目环评市场整体规模正在持续缩小。随着规划环评和排污许可地位的加强,规划环评将以落实“三线一单”为契机,解决空间、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管理方面的问题;排污许可制将建立精简高效、衔接顺畅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推动落实企事业单位治污主体责任,规范监管执法,提升环境管理精细化水平。

20177月国务院修改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删除了环评资质的相关内容,释放了环评资质改革的强烈信号。然而资质改革“如何改、何时改”,甲乙级资质取消后环评工程师的作用如何发挥、其职业资格将如何定位,目前都翘首期盼,期望“靴子”尽快落地。各级环境保护主管对其辖区内的环评机构和受理的环评技术文件进行检查与考核, 在年度考核、半年考核、季度考核、月份评分等多轮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日常抽查、技术复核的多样化核查形势下,环评文件的质量问题将暴露无遗,加强环评质量管理是各家机构的必修课。

环评处于项目选址、建设或投产的前端,环评机构可以在项目初期合理介入相关环保配套设施的规划,对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有效推动环境治理类订单的拓展,上游地位高杠杆效应明显。尽管环评市场整体萎缩、竞争激烈,但由于在项目建设中所处的特殊位置,环评机构业务转向纵深发展和横向拓展,并吸引了众多资本和企业对这一领域的投入。近年来兼并重组案例不断。在环评项目减少、综合服务需求升级的形势下,传统环评业务将逐步向综合咨询服务转型发展。以“环保管家”为代表的环境综合服务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服务的对象从建设单位扩展到城市、园区、企业、乡镇。服务的内容也不限于环评验收监理等传统业务,更多是贴近需求的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

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工作已经完成对31 个省市自治区的全覆盖,2018 年将继续加大环保约谈等形式的督察工作,并对第一轮督察问题回头看,生态环境部也将继续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督察、巡查工作。同时,“水十条”收官、“2018 绿盾行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等将持续传导压力。环保高压态势下衍生出大量环境咨询需求,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咨询市场。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背景下,行业协会将在开展行业自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从业行为、引领和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将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环保猎头网---歌瑞达猎头公司环保行业猎头顾问整理。

0755-82520656

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车公庙6029号世纪豪庭(江西大厦)25C-2

点击咨询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粤ICP备17085127号-1 Copyright © 2017 歌瑞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0755-82520656

服务热线,7*24在线
在线咨询 1对1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