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猎头资讯论土壤修复的突破点
时间:2017-10-20 来源:admin
2017年,土壤污染与修复成为国家级重点课题。根据国内外经验,歌瑞达环保猎头顾问认为,未来数年,全国将迎来土壤修复高峰。这对于深受“毒地”危害的农民,特别是经济作物种植者和土地流转大户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
虽然土壤修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土壤污染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和农业污染等多种类,解决方法各异,见效甚慢,在发达国家尚且进展缓慢,何况我国的土壤修复治理工作刚刚起步。所以我们面对现实情况, “预防再污染和控制已污染”,现在政府在积极行动,全国人民在积极配合,土地保卫战已经打响;“聚焦突破点,循序全修复”,由于修复土壤技术要求高,工程量浩大,见效慢,因此我们不能全线出击,必须聚焦突破点,才能带动土壤修复工作的全面胜利。那么突破点在哪里呢?
全国土壤耕地污染超标率高达19.4%。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是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尤其是重金属镉污染加重,全国土地镉含量增幅最多超50%。从污染分布状况来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特别是经济作物种植区,土壤酸化更为严重。公报显示,重金属污染超标区域,基本都是土壤酸化板结的区域。
改良土壤应该从修复酸性土壤开始。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生物有效性随pH值的升高而下降。土壤中重金属的溶解度与土壤溶液pH值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土壤pH值越高,重金属越容易转化为难溶性的化合物,重金属的溶解度越低、活性就越低。研究还表明,每提高一个土壤pH值,不但显著降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减少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并且还抑制了重金属向植物地上部分的迁移。因此只要我们将轻微和轻度污染的酸性土壤进行改良,重金属的污染就会显著降低甚至消除。
改良土壤从占面积比例最大的轻微和轻度区域开始治理,循序向中度和重度污染区发展。改良轻微和轻度污染区域,难度系数相对较小,更容易积累经验,也能更快、更大限度的减少耕地污染带来的损失。只要能够改良轻微和轻度土壤污染区域,即可解决我国85%以上的土壤污染区域,剩下约15%的土壤污染区域,在已经掌握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就相对容易修复了。作物和土壤最大的成分是什么?是我们主要向土壤中使用最多的氮磷钾吗?错了,是被大家忽略的碳元素,碳元素在植物和土壤中所占的比例高达55%-58%。由于多年来的误导,都认为是植物能够从空气中吸收足量的碳元素,土壤和作物根系没有碳的需求。
在所有酸化板结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非常低,但是随着有机碳含量的提高,土壤酸化症状明显减低,作物的抗逆性和长势明显提高。补充碳元素一般通过有机肥来得到,但是一般的有机肥虽然含有大量的碳元素,但绝大部分是惰性和不可水溶的,有效水溶性的有机碳含量非常低,有的甚至不到1%,需经过长时间的分解转化才能逐渐被利用,因此普通有机肥很难有明显的肥效,所以为土壤补充高含量水溶性的有机碳是当务之急。
一般雨水pH值约为 5.6,而近些年随着企业和车辆等人类活动的增多,空气污染越发严重,雨水的pH值常常到达4.8或以下。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地,都遭受着酸雨的危害。特别是酸性红壤土的南方区域,受雨水的数量多、温度高和持续期长等因素影响,土壤的酸化速率加剧。进而严重危害到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的性能。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系会分泌大量的能够酸化土壤的H+离子,而且植物生长越旺盛,产量越高生长量就越大,分泌的酸性物质越多,土壤酸化的速率就越快。而且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有机物分解过程中,都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因此土壤自毒现象也加快了土壤酸化症状。
常年单一种植一到两种作物。现在北方大田作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南方主要是水稻轮种或水稻油菜轮种等,种植结构极为单一。经济作物区也是由于种植技术和收购原因,每个区域主要种植单一品种作物,如西瓜之乡、辣椒之乡、大蒜之乡、葡萄之乡、苹果之乡、柑橘之乡、香蕉之乡、菠萝之乡等等,几乎一个作物品种一个种植之乡,这种单一的种植模式,焉能不出现作物重茬和土壤退化现象?这都是在人为的祸害土地啊!
土地使用者为了增加收入,最大限度的追求高产,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种植作物,根本就没有留给土壤自我修复的时间。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再失衡,菌群失调再失调,严重透支土壤的生理机能。如果有“茬口安排”,即便是有半季的农田休息时间,土壤能够进行自我修复,也能极大的减轻土壤恶化现象。
据歌瑞达猎头顾问调查,近一二十年,大部分土地的耕作层在18厘米以内,更有甚者耕作层只有不到15厘米。要知道大部分须根系作物根系多集中于15-25厘米的耕作层内,主根系作物可达五六十厘米,甚至更深。因此造成作物根系上移,减少根系吸收更多营养的机会,抗高温或低温等抗逆性下降,局部土壤养分严重失衡,酸化加速等现象。
每季农田在收获农产品时,都带走大量的有机碳和其他各种营养成分,按照“元素归还学说”,作物产出多少,就应向土壤补充多少营养,其中归还最多的也是碳元素。但在实际生产中,土壤却得不到及时的全面补充,特别是占土壤和作物最大比例的碳元素,土壤补充的极其稀少,造成土壤中缺乏的更缺乏,多余的更多余,失衡的更失衡,失调的更失调,形成恶性循环,土壤逐步丧失自我修复的能量,从而加重土壤酸化。
面对现实状况,我们已经知道造成土壤酸化板结的原因,就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酸化板结土壤改良方案。方案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多种技术组合。不能只解决一个点的问题,要充分对环境,土壤、作物和社会负责,要做到长治久安。必须是安全无毒无副作用,不能因为改良土壤再引起其他问题。比如使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引起土壤更加板结和对微生物群的伤害等问题。我们更反对施用化学药物处理土壤,造成土壤的更大损害。必须是纯生物源的碱性肥料、切实提高土壤的ph值。尽快向土壤中补充“最宽短板”的碳元素和适量补充其他多种物质,加快土壤修复进程。尽快疏松已经板结的酸化土壤,提高土壤生物活性,增强土壤自我修复能力。
歌瑞达环保猎头顾问整理。